全国服务热线:

021-57555126

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正式成立,是全国成立j较早的省市级腐蚀与防护领域的专业学会

2019-11-18 李俊 130

砥砺前行40载
——《腐蚀与防护》杂志的风雨历程

上海材料研究所  杨 武

1979年10月,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正式成立,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省市级腐蚀与防护领域的专业学会。学会成立后决定要做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出版一份自己的刊物《腐蚀与防护》。在学会理事长石声泰教授的倡议和亲自组织领导下,编委会和编辑部的组建、刊物的组稿和编辑出版、相关的申报手续等筹备工作紧张而有序地顺利推进。学会正式成立约半年后,这本国内腐蚀与防护领域最早创办的专业性刊物之一的《腐蚀与防护》创刊号于1980年3月正式面世(图1),现如今,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和《腐蚀与防护》杂志都已进入第40个年头了。



图1. 1980年3月《腐蚀与防护》创刊号正式出版。图为创刊号封面、目次及发刊词


《腐蚀与防护》首届编辑委员会由石声泰任主任;谭竹洲、吴民达、沈永兴、顾里之、陈俊明、金国森任副主任(1984年起副主任调整为谭竹洲、吴民达、李锡堂、顾里之、陈俊明、郑传永);孙壁媃、李云鹏、徐克薰等14人任委员;顾里之、阮小荣、吴恂岸任责任编辑。顾俊祥、闻立昌等7人担任通讯员(1981年特约通讯员增至10人。1983年11月《腐蚀与防护》杂志第二届工作会议后,成立了全国的通讯员网络,自1984年起,通讯员不再列入编委会公布名单)。

《腐蚀与防护》虽然名为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但它是按照“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方针来办的一个刊物。《腐蚀与防护》杂志的内容注重介绍应用技术,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及时反映防腐蚀技术的国内外动态,介绍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的新成就,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称赞。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不仅注意刊登质量较高的综述性文章,例如从创刊号至第3期连续刊登了由石声泰、徐克薰和顾里之撰写的“金属腐蚀和防护的研究发展概况”;作为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而组织撰写的重点综述性论文“金属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前瞻”(作者:石声泰、张允书、徐乃欣、俞健、吴载昌、周本省)和“耐蚀复合材料的进展”(作者:顾里之)在《腐蚀与防护》杂志1990年第1期(专刊)上发表……;还率先陆续发表特邀我国访问学者撰写的“国外特约稿件”,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著名腐蚀与防护研究机构,例如从第2期开始,陆续刊登“杰出的腐蚀学家M·布拜和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CEBELCOR)”(图2)、“马司·奇·方坦纳教授和方坦纳腐蚀科技中心”、“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的腐蚀与防护中心”等;还曾经多次刊登国内专家参加相关国际会议的报道,介绍国际上的相关研发热点;期刊更是刊登了不少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成果以及这一学科领域的新动向、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方面的文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腐蚀与防护》杂志自1982年第1期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从1989年第1期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图2. 《腐蚀与防护》第2期)封面-目录-CEBELCOR介绍文章首页(1980年6月)


《腐蚀与防护》杂志在1985和1990年度曾两次荣获上海市科协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图3)。《腐蚀与防护》杂志广告工作也曾于1984年11月受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司的肯定,并将经验材料转发全国;1986年4月,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再次肯定《腐蚀与防护》杂志的广告工作,并转发“认真办好科技杂志广告”的经验材料。可以说《腐蚀与防护》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一个辉煌时期,创刊的1980年杂志发行量约3000份,1981年起连续3年发行量均超过10000份,还曾经与11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交流。



图3. 《腐蚀与防护》获奖(1985年,1990年)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科技刊物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条件下,《腐蚀与防护》虽然仍然坚持正常出版,但明显在走下坡路。在1996年4月17日召开的学会理事会1995年工作总结会议上,编辑部代表陆智方和王塘介绍了1995年下半年以来的“艰苦”情况:稿源不足且质量下降,广告数量减少,纸张和印刷等费用则上涨,至此次理事会之前,时为双月刊的《腐蚀与防护》1995年第6期尚未出版,1996年第1期清样也还没出来……。这些情况引起了理事会的高度重视,经讨论决定:①在稿源不足情况下,建议暂不收取版面费;②就如何坚持搞好刊物的问题,由学会理事长与《腐蚀与防护》编辑部当时的依托单位“上海市防腐蚀专业公司”总经理阮小荣专门交谈讨论一次。在随后不久于1996年8月6日召开的学会常务理事会上,《腐蚀与防护》的编辑出版问题作为主要议题之一,进行了专题讨论。会上,阮小荣同志介绍了当时的一些情况:在科技刊物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加上公司改制(个人入股……)、办公地址变迁较频繁、缺少专职办刊人员、稿件和广告来源减少等因素,导致近一段时间以来,《腐蚀与防护》有点每况愈下之感,1996年征订数仅500份,也显现出公司不适合办刊的环境……。为此,提出两种方案:①暂时停刊或只出专刊;②由某一高校或研究所接手承办。面临抉择之际,与会的常务理事一致认为不能停刊,应当尽快落实新的依托单位,从1997年开始正式承担编辑出版事宜。经过讨论和分析比较,会议决定选择上海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材所)为第一候选单位,要求尽快拿出完整意见;请华东理工大学(华昌聚合物公司)作为第二候选单位也讨论一下。作为上材所在学会的代表,时任上材所副总工程师、上海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的我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与上材所协调落实学会决定的任务。

经与学会副理事长、《腐蚀与防护》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材所老领导之一的吴民达商议,我们两人于1996年8月13日下午约谈了本所科技期刊归口部门“技术情报行业处”正副处长王文忠和陈永昌,与他们一起专门讨论了接手《腐蚀与防护》问题。在听完我介绍的情况后,行业处领导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明确表示,从行业长远角度考虑,为拓宽本所相关专业领域特别是有关表面技术等的覆盖面并形成规模,愿意接手该杂志;还就办刊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随后,我与王处长一起到所长办公室向时任上材所所长兼党委书记的方向威做了较为详细的汇报,我汇报了该刊物以及国内同类期刊的一些情况,王处长则汇报了行业处的想法并再次表达了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困难,将《腐蚀与防护》接过来并办好的决心。方所长表达了所部的支持,并做了许多具体指示,还特别指出,要注意发挥所内多学科、多部门相关专业领域(例如九室腐蚀与防护、一室的高温合金、十室的耐磨蚀材料、五室高分子材料、八室的微动磨损与腐蚀……)的综合优势,办好该杂志。我迅即向学会反馈了所里的意见,邀请学会领导尽快来所里商讨有关的交接问题。

1996年8月20日上午,时任学会理事长许秋塘、专职副秘书长陈刚、以及常务理事兼任《腐蚀与防护》编辑部主任及其依托单位“上海市防腐蚀专业公司”总经理阮小荣来到上材所,与行业处正副处长面对面(我也参加了此次会谈),共同商讨并初步决定了一些原则性问题,例如,①刊物性质:仍为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会刊;②主办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和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主办;③编委会:根据新的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并在近期召开一次编委会;④正式手续问题:尽快签订“关于联合主办《腐蚀与防护》杂志的协议“并报市科协批准。

为了更广泛听取上材所所内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意见,集思广益,办好《腐蚀与防护》杂志,促进行业发展,1996年8月28日上午,专门召开了一次关于《腐蚀与防护》杂志的座谈会,与会人员包括九室(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吴剑、徐增华、闫永京、王玉林,五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杨景美、姚仲民、潘钢樑,所领导吴民达、总师室章文伦和我、科研处戴行义、人事处周金龙、行业处王文忠等。与会者异口同声,一致表示支持行业处具体接手《腐蚀与防护》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就如何办好刊物提出来许多宝贵建议。同日下午,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与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正式签订了“关于联合主办《腐蚀与防护》杂志的协议“。该协议于1996年9月2日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宣传联络部的正式批准。

1996年9月5日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发出通知:“为了办好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会刊《腐蚀与防护》,经常务理事会讨论,并与上海材料研究所协商,决定《腐蚀与防护》杂志自1997年起由上海材料研究所和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共同主办、上海材料研究所承办,编辑部迁至上海材料研究所”。

1996年9月12日,学会和《腐蚀与防护》杂志在上海材料研究所召开编委会会议,主要讨论编委会充实调整、编辑部重建以及改版后期刊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报道重点和近期工作等事项。会议开得很成功,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时任理事长许秋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次会议标志着《腐蚀与防护》杂志的顺利移交。时任上材所副所长的丁薛祥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代表上材所表态尽力支持编辑部办好学会会刊。在1997年2月正式组成的《腐蚀与防护》第三届编委会中,时任上材所党委副书记兼所长的丁薛祥出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随后,在1997年11月组成的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中,他当选为学会的副理事长。

此次编委会后,上材所行业处正式组成了由副处长陈永昌亲自领衔的编辑队伍,信心满满地加紧准备上材所承办后的首期(1997年第1期)《腐蚀与防护》的编辑出版工作。原以为会一帆风顺,却不料好事多磨,很快就遇到一未曾预料的麻烦事:依照联合办刊的协议,按理应当在刊物上同时署名两个主办单位(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与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的名称,但就在快要付印之前被告知:“主办单位”暂时只能署名“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为此,上海市科协宣传部小潘、学会陈刚与上材所陈永昌和我一起特地于2017年1月9日上午前往主管部门(设立在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市科委情报处)进行咨询,一位姓顾的女士接待了我们,给出的答复是:最近正在进行期刊整顿,要求各级党委要抓期刊工作,内部刊物要取消,公开刊物要整顿;这个时候要增加或变更期刊《腐蚀与防护》的主办单位是比较麻烦甚至不可能的事,因为原主办单位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属于地方管理,而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研究所属于部属单位,管理体系不一样,增加主办单位就比较麻烦;变更主办单位更不可能,因刊物为无形资产,给了上材所就等于上海放掉了一个刊物,市里肯定不肯放……。为了不给已接手《腐蚀与防护》的上材所泼冷水,在1997年1月21日召开的学会理事会会议上,理事们纷纷表示,诚心诚意希望上材所坚持长期办下去并办好《腐蚀与防护》。直到1999年下半年,按照中央有关开发类研究机构深化改革的有关决定,上海材料研究所实施了转制(企)和属地(化管理),正式成为上海市科委系统的一个研究所后,《腐蚀与防护》主办单位署名这一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自2000年1月份(第1期)开始,主办单位栏正式加上了“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名字。实际上,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腐蚀与防护》编辑部的上材所工作人员并没有受到主办单位署名问题这一小插曲的影响,一直是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搞好杂志编辑出版的紧张工作中。

1997年2月,由上海材料研究所正式承办的《腐蚀与防护》首期杂志(1997年第1期)正式出版(图4)。《腐蚀与防护》杂志第三届编委会名单也随之正式公布。聘请谭竹洲、石声泰任名誉主任委员;孙壁媃、刘应虎、徐寿昌、孙锡祺、徐康丁、顾里之、徐克薰任顾问委员;许秋塘任主任委员,吴民达、徐乃欣、李锡堂、陈俊明、丁薛祥、杨武任副主任委员;丁亚平、王塘等26人任编辑委员(其中,上材所增加了吴剑、郑文龙、闫永京、杨景美等专业技术人员);吴民达任名誉主编,杨武任主编,陈永昌任副主编(兼总编辑,后改称“常务副主编”)。(图5)

改版后的《腐蚀与防护》大16开彩色胶印;刊登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试验研究、应用技术、实践经验、失效分析,也有综述、专论、展望、信息和动态;还有专题讲座、知识介绍等。不少读者反映,改版后的刊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业界的普遍欢迎。1997年第1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图4)。这些都是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图4. 上材所承办的首期《腐蚀与防护》封面与目次页(1997年2月)


图5.《腐蚀与防护》第三届编委会合影(1999年11月30日)


从1997年至今,作为《腐蚀与防护》的兼职主编,我与本所的专职副主编及责任编辑们合作二十多年了。由于退休或工作调动等原因,专职副主编现已是第4位了(陈永昌、郭小丹、万斌、彭君),责任编辑也更换了不少(周玲、陆智方、杨金娣、山丹丹、薛旻亮),近年来又增加了网络版编辑(新媒体总编兼网站编辑刘乐、《腐蚀与防护》杂志微信公众号网编孙姝雯),他们中,有的原本不是腐蚀专业,有的缺少编辑工作经验,但为了《腐蚀与防护》,每一位都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尽心尽力,求新求变,适用改革开放的形势,为《腐蚀与防护》的越办越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编辑部这些年,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意发挥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的作用

 在撰稿、组稿、审稿等方面,编委(编辑委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97年1月开始的第三届编委会在人员组成方面仍然是遵循了前两届原则,即除了特邀的南京化工学院的周本省教授外,其余成员均为上海地区腐蚀与防护领域的专家。

1999年1月对第三届编委会进行了部分调整,除了增加了几位编辑委员并取消顾问委员名称外,主要就是决定设立顾问一职,聘请腐蚀界的院士为编委会顾问。在征得本人的同意后,首批聘请了肖纪美、曹楚南、柯伟等3位院士作为编委会顾问;2003年1月起,增加了周邦新院士;2006年1月起,又增加了侯保荣院士。作为顾问,院士们并非只是挂名,而是本人或其团队都曾经为《腐蚀与防护》撰写过文章(例如:图6~8),周院士和候院士各自的团队不仅在《腐蚀与防护》发表过不少文章,而且两位院士还曾出席编委会会议进行指导(图9~11),对于提升刊物的质量和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



图6. 肖纪美院士在《腐蚀与防护》上发表的部分文章(首页)


图7. 曹楚南院士在《腐蚀与防护》上发表的文章首页


图8. 柯伟院士在《腐蚀与防护》上发表的部分文章(首页)


图9. 周邦新院士(前排右5)出席《腐蚀与防护》第4届编委会会议(2002年12月)


图10. 周邦新院士和侯保荣院士(前排左6和左4)出席《腐蚀与防护》第5届编委会会议(2006年1月)


图11. 周邦新院士和侯保荣院士(右2和左1)与刘坐镇(右1)、徐乃欣和杨武(左2和左3)(2006年1月26日)


《腐蚀与防护》自创刊以来就一直采取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方针,其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等早已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其编委仅选自上海地区专家的局面越来越显示出远远无法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不断深化的需求。为此,在2013年底的换届工作中,时任常务副主编的万斌同志首先提议,扩大编委选聘的范围,并争取增设少量国际编委。该提议得到学会领导和编辑部同仁的一致赞同。根据近年来稿件来源、审稿以及刊登等实际情况的统计分析,确定了拟选聘或增聘编委的主要行业和重点单位,以万斌为主,与拟邀请对象进行了大量的通讯联络和落实工作,得到包括腐蚀界不少知名人士在内的相关专家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2014年初,《腐蚀与防护》首次刊登了编委们的彩色头像及简介(共7页,图12),正式公布了第七届编委会名单(图13);2018年初,又增补了几位专家(图14)。众多知名专家的加盟,大大增强了编委会的力量。









图12. 《腐蚀与防护》第7届编委会成员介绍


图13. 《腐蚀与防护》第7届编委会名单(2014)


图14. 《腐蚀与防护》第7届编委会名单(增补后-2018)


(2)采取多方位的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刊物的总体质量

①着力于丰富刊物内涵:增加和调整栏目,提高可读性;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普及与提高的结合,使刊物报道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贴近行业发展的现状,引导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②在开本、印刷、装帧、发行以及刊期等方面也做了很大改进:改小16K铅印本为大16K彩色胶印本;从原来的自办发行改由邮局征订公开发行;在迎接《腐蚀与防护》编辑出版第20个春秋的时候,从1999年1月开始,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大大缩短了报道周期,增加了信息量。

③为更好地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在杂志已有中英文目录页以及文章已有中文摘要的基础上,从1997年第1期开始,增加了文章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2013年1月开始,进一步增加了文章中插图和表格的英文图题和表题。

(3) 充分利用广泛联系作者、读者、审稿者和编委等的优势,优选行业热点问题,适时组织和举办专题性学术交流会或研讨会。例如,2008年5月22~24日,由《腐蚀与防护》编辑部和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阴极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阴极保护工程技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0余省市的80余位从事阴极保护相关工作的老、中、青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图15)。



图15. 阴极保护工程技术交流会合影(2008年5月)


2015年6月15~16日《腐蚀与防护》杂志与NACE上海分部合作在上海召开了“管道防腐蚀及失效分析与控制技术研讨会”,40多位专家和代表,提交了50余篇论文报告(图16);2016年8月27日《腐蚀与防护》编辑部承办了NACE上海分部与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联合主办的“2016船舶与海工防腐蚀技术交流会”;2017年8月23~25日,由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和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办,《腐蚀与防护》杂志编辑部承办的“2017重要埋地管道腐蚀防护研讨会” 在上海材料研究所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腐蚀防护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仪器厂商等近百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图17)。这些会议均取得圆满成功,也为进一步提升期刊在业界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2019年8月还将在上海召开“2019管道腐蚀与防护与可靠性评价研讨会”。此外,《腐蚀与防护》编辑部还分别与NACE中国分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大学等合作出版了多本增刊, 极大地提高了期刊在业界的影响。



图16. 管道防腐蚀及失效分析与控制技术研讨会(2015年6月)


图17. 重要埋地管道腐蚀防护研讨会(2017年8月)


总体上看来,《腐蚀与防护》自1997年起由上海材料研究所接手承办以来,在上材所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编委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热情支持下,新编辑部同志们尽力发扬《腐蚀与防护》原编辑部的优良传统,努力进行创造性工作,克服了种种困难,出版质量逐年提高,越办越有生气,2004年度再次荣获上海市科协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是当年获奖的3种期刊之一(图18)。



图18. 2004年,《腐蚀与防护》等3种期刊荣获上海市科协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


经过多年的发展,《腐蚀与防护》自2004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来,连续被录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的第4版,2008、2011、2014、2017年的第5、6、7、8版),被定为“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的核心期刊。同时,《腐蚀与防护》还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也是国外的CA(化学文摘)、Corrosion Abstract、Elsevier等的收录用刊,并多次入选美国《化学文摘》千刊表。例如,据统计,CA数据库总计有10,000种以上期刊,其中中国期刊1305种;在2008年引文频次最高的1000种期刊中,收录中国(含港台)期刊219种,其中与腐蚀及表面处理有关的有6种,《腐蚀与防护》杂志再次进入了该千刊表。它已成为我国科技方面的重要刊物之一,作为一份应用技术类期刊,为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成果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腐蚀与防护》与其它传统科技期刊一样,其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制定面向数字时代的发展战略,合理利用传统模式和网络技术等优势,使传统期刊焕发新的生命力方面,《腐蚀与防护》和上海材料研究所其它几本科技期刊一样,正在进行不断的探索。2006年,上海材料研究所期刊杂志社利用期刊集群(包括《机械工程材料》、《无损检测》、《理化检验-化学分册》、《理化检验-物理分册》、《腐蚀与防护》和《电力与能源》共6本专业科技期刊)的优势,创建了“材料与测试网”(www.mat-test.com),并上线运行(图19为“材料与测试网”首页加长版截图,简明地表达了“材料与测试网”的特点:集仪器汇、期刊集群、科研探索和质量控制(QC)展等多项内容,是材料与检测行业的综合资讯交流平台)。“材料与测试网”长久以来一直作为论文投审稿、信息发布、企业品牌宣传等功能的窗口,是杂志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2015年经过全新升级改版的“材料与测试网”以信息化和期刊数字化发展为出发点,以资讯交流平台的形式,全面报道和展示包括新材料、无损检测、理化检测、防腐蚀等领域内的科技文献、新闻资讯、产品等等内容。网站涵盖有行业资讯交流、期刊集群管理、论文数据库管理、网络期刊、在线展览、企业产品展示等功能。“材料与测试网”以上海材料研究所科技期刊杂志社为技术依托,辅以各行业学会及编委专家为后盾,秉持传统科技期刊的内容原创和品质权威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为材料研发及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图19. 材料与测试网(首页加长版截图)_仪器汇,期刊集群,科研探索,QC展,材料与检测行业的资讯交流平台


《腐蚀与防护》在“材料与测试网”(www.mat-test.com)的期刊主页为:

http://www.mat-test.com/Journals/CP.htm(图20)。



图20. 《腐蚀与防护》主页之首页截图


在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社交软件迅速发展并普及的形势下,《腐蚀与防护》微信官方公众号于2013年12月24日正式上线(图21)。



图21. 《腐蚀与防护》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公告截图(2013-12-24)


作为《腐蚀与防护》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腐蚀与防护》微信公众号的任务是及时快速地传递腐蚀与防护行业前沿讯息,报道行业领先技术及展会等相关内容,为从事腐蚀与防护工作的相关人员服务。《腐蚀与防护》微信公众号的报道内容多种多样:相关科技资讯、会议信息、简要评述、人物访谈、回忆文章、综合报道……,内容广泛;形式上丰富多彩:文字、图片、声频、视频……;传播迅速,受众面广;可以说是对具有内容原创和品质权威独特优势的传统科技期刊《腐蚀与防护》的重要补充。如何充分地发挥电子信息和纸质媒体各自的优势,将《腐蚀与防护》办得更好,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继续努力探索和攀登。

让我们继续砥砺前行吧!

谨以此文致敬《腐蚀与防护》团队全体同仁,并缅怀已故去的《腐蚀与防护》顾问肖纪美院士、杂志的创办人及首任主编石声泰教授、部分老一辈腐蚀专家吴民达、顾里之、陈俊明、徐克薰、周国定等,以及编辑部部分老同志陆智方、王塘等。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